遇见东师

2017.06.02
供稿单位
信息化办
文字
王博潇柔
摄影
郑棋方
编辑
张轩维
审核
徐红彦、吕春宇
主办单位
党委宣传部
协办单位
信息化办
美术学院

午游与归园

点击次数:

午时,我像往常一样吃过午饭,与朋友在旭日广场作别。回屋途中,刚好瞥见通往“留日预校”后身的小路,心血来潮,沿着稠李树伫立的小路,走走逛逛,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与归园。

刚开始,吸引我的并不是与归园“朴素的”竹排制成的大门,而是与归园门前的一片花海。我不认得这是什么花汇聚的花海,它是一大片紫色的小花:花茎很短,好像贴在地上一样;花朵很小,好像儿时记忆里让我难忘的糖果。我感觉这种花的力量很弱,兴许一场大雨足以让它们沉沉地低下头。但它们却非常团结,密密麻麻、紧紧凑凑地形成了一片紫色的海洋。春天的长春风力不小,一阵风吹过,激起了花海的波浪,也惊扰了花海中贪婪地独享这片美好的蝴蝶,它飞了起来,给这片景色增添了一抹生机。

走过花海,就来到了与归园的正门。门敞开着,站在门口便能窥到院内的部分景色,门的高度很低,透着一种谦和与友善。于是,我一边心想着哪有不进去的道理,一边已经将一只脚踏入了园内。但只做了这一个动作,就不敢再轻举妄动,原来在门外时被栅栏挡住的一颗矮松下,有一位老者正拿着一把大大的剪刀,为矮松修理着多余的枝杈。我轻声问了句,能进去看看吗?他微笑着回应,当然可以。我这才放下心来,大大方方的走来进来。当我的感官完完全全置身于园中,我的耳朵灵敏地发现了与众不同之处,在一进门的两颗小树上,悬挂着两个带有和式特色的小风铃,一个制成像小宫殿一样,一个就是普通风铃的模样,两个都是青绿色的,我想可能是青铜质地,随风摇曳的风铃迸发出了清脆悦耳的响声,这对于一个上午都浸泡在电脑键盘咔咔声中的我来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小树旁边有一个微型小水池,潺潺的流水没有一丝停息的意思,水流在微型水池的四面晕开,又在地上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水渠,顺着水渠的方向望去,竟还有一座小小的水桥,好一个栩栩如生的微观世界。园子虽然不大,但四周皆种着樱花,这个季节刚好樱花盛开,粉色的樱花更为园子增添了一份柔情与浪漫。园子的东南角有两把椅子一张小桌,让我好羡慕能在这小院里品茶的人。环顾一圈,我决定离开,临走时又看了看老者修建的矮松,从这个角度看,它层次分明、苍劲有力,这园子有柔有刚,相配甚宜。这时两个男同学像刚才的我一样,一只脚门里一只脚门外,询问老者能否入园,我心里默默祝愿他们也能像我一样欣赏到这番美景。

走出园子,我回头看了看大门,这才发现门口有一座石碑,上面刻着园子的名字与意义,题目是“与归园志”,又解释道:“与归”二字出字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看了这段话我突然顿悟了这院子的意义。我们来到这世间,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了我们生命中的过客,那仅有的几面之缘在时间的洪流中渐渐平息,最后消失在我们有限的回忆当中,时间不会停下它前进的脚步,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会在我们回忆的尽头历久弥新。

离开与归园,路遇一群身着学士服、谈笑着走过的女同学,校园里迎来了热情的夏季,也迎来了象征着离别的毕业季。我曾听一位恩师说起,毕业多年后,他时常会想起第一天到大学里报到的场景,尽管他在向我说这番话的时候,已经毕业30年有余,但说到动情时,他仍热泪盈眶,他说:“不是缘分让一群人选择同一所大学、走进同一个班级、坐在同一个课堂,是相同的志向和情怀。”我的目光追随着这些与我擦肩而过的女同学们,目送她们离开我的视野,也目送着即将毕业的你们。同学们,愿此去繁花似锦,再相逢依然如故,多年之后,我们还能够约上那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朋友,一起走进与归园,也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